亚洲日韩欧美另类,丝袜国产污视频在线播放,亚洲中文自拍另类aⅴ片,大香线蕉视频观看国产

  1. <s id="37in1"></s>
  2. <acronym id="37in1"><dfn id="37in1"></dfn></acronym>
    <ol id="37in1"></ol>

    人員甄別欄目合作狐說西游分數引擎網站地圖
    首頁>正發(fā)布>花園口:見證黃河悲傷與安瀾的歷史文化名鎮(zhèn)

    花園口:見證黃河悲傷與安瀾的歷史文化名鎮(zhèn)

    2019-09-03 15:22:25作者/來源:大象網

    34.jpg

     

    (文/孟慶國??王維翔)

    在中華民族的文明史上,黃河既是一位慈愛的“母親”,又是一條橫暴的“蒼龍”。有史以來,黃河在締造、養(yǎng)育中華民族的同時,也給這個民族帶來了毀滅性災難,無數次的泛濫、決口和改道,歷來被視為國之大患。中國人對于黃河,既有感激,又有敬畏,既有崇拜,又有抗爭,以及夢寐以求黃河安瀾的期待。

    黃河沖出晉陜大峽谷來到坦蕩無砥的華北大平原,其裹挾的大量泥沙不斷抬高著河床,使黃河由漕河變成地上懸河,稍不如意,即掙脫兩岸堤壩的束縛,沖出新的河道東滔入海。據史記載,從先秦到民國的2500多年間,黃河共決口1549次,改道26次,給下游人民帶來了沉重災難。

    鄭州市花園口鎮(zhèn)位于黃河中下游分界線邙山腳下,是整個華北扇形平原扇軸的根部,也是黃河成為地上懸河的起點。它在黃河母親的懷抱里度過了漫漫滄桑歲月,見證了無數次黃河災難,親歷了人類治黃用黃,變水害為水利的輝煌史實,更因一場人為的毀堤扒口而名垂史冊。黃河文化在花園口打下了深深的烙印,花園口也代表了黃河下游治理的最高水平。欲了解中國,必須了解黃河;欲了解黃河,一定要知道花園口。

    花園口的歷史可追溯至遠古洪荒時期。由于黃河的滋潤,在這里孕育出了中華民族最早的先民---大河村人。人們在這里生息繁衍,慢慢形成了一個村莊。明嘉靖年間,曾任吏部尚書許贊在這建了一座占地五六百畝的花園,遍植奇花異木,成了附近老百姓娛樂休閑的好去處;▓@旁邊的渡口連接著涸河和黃河兩岸,花園口因此得名,并將這個美麗的名字流傳至今。

    花園口黃河堤壩險工段,從西邊的花園口樞紐泄洪閘開始,到東邊的趙蘭莊,共11.6公里,這中間有壩、垛以及護岸152座。其間的90號壩,始建于清乾隆八年(公元1745年),是花園口險工的主壩。當時這條壩的旁邊有一座將軍廟,所以取名‘將軍壩’。壩長120多米,根石深23米,是黃河根石最深的一道壩。壩前立著一尊高大威猛的將軍像,是民間傳說中的黃河水神。將軍的原型是歷朝歷代的治河官吏,據傳有64位,這些人生前忠于職守,死后被老百姓懷念,漸漸地就成了“神”。花園口的這位九龍將軍姓陳,因治河有功,被敕封為河神將軍,清朝嘉慶、道光、同治、光緒四帝都曾加封于他,是將軍中最顯赫的一位。

    將軍壩西側不遠處還立著一尊“鎮(zhèn)河鐵犀”。高約兩米,坐南朝北,面河而臥,渾身烏黑,獨角朝天,雙目炯炯。這頭鎮(zhèn)河鐵犀是從開封鐵牛村復制而來的,其真身為明朝政治家于謙在開封治河時所鑄,距今已有600年的歷史。堤壩、河神、鐵犀以及眾多的民間傳說,寄托著人們與大自然抗爭,祈求黃河安瀾的美好愿望,作為黃河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,沉淀在花園口這塊厚重的土地上。

    花園口聞名于世,源于一場人為悲劇!

    抗日戰(zhàn)爭開始后,侵華日軍沿平漢、津浦兩路南下。1938年5月,徐州失守,鄭州危急,武漢、西安震動。蔣介石下令掘黃河堤放水,企圖“以水代兵”,滯敵西犯。6月4日,先在趙口兩次掘堤失敗后,將掘堤地點改在花園口。

    執(zhí)行花園口掘堤任務的,是國民黨新八師,師長蔣在珍。他把幾百名身強力壯的士兵編成5個組,輪番掘堤,通宵施工。6月9日上午8時,掘堤工程完成,開始放水。第二天恰逢大雨,河水暴漲,滔滔黃水從花園口奔瀉而出,肆無忌憚地向東南平原傾瀉,水到之處,盡成澤國。從此,地理書上多了一個象征苦難的地理名詞:“黃泛區(qū)”。

    花園口掘堤沒能阻止侵略者的鐵蹄,卻給老百姓帶來了巨大災難。黃河水從天而降,一股沿賈魯河,經中牟、尉氏、開封、扶溝、西華、淮陽、周口入潁河至安徽阜陽,從正陽關入淮河;一股自中牟順渦河過通許、太康至安徽亳州,由懷遠入淮河。河南、安徽、江蘇三省44個縣市遍地洪水,1250萬人受災,89萬人死于非命。其中河南省受害最為嚴重,21個縣市、900多萬畝耕地被淹,47萬人死亡。1947年黃河回歸故道時,中牟、尉氏、通許、扶溝、西華、商水6縣的人口總數只有受災前的38%。

    扒開花園口帶來的災難還不止這些。黃河奪淮匯入長江,又給淮河地區(qū)帶來連年水災。黃河把百億噸的泥沙帶到淮河流域,使淮河干流和許多支流淤塞。每到汛期,黃河洪水滾滾南下,淮河洪水漫溢橫流,大片地區(qū)被水淹沒;▓@口,自此成了黃河的傷口,成了中華民族的傷口!

    扒堤的傷痛過去八年之后,花園口又上演了一場復堤堵口的悲歌。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,國民黨政府決定在花園口堵口,引黃河回故道。并于1946年2月成立黃河堵復工程局,開始花園口堵口工程。

    當時,黃河改道已有8年,其間,中國共產黨領導黃河故道兩岸軍民創(chuàng)建了冀魯豫解放區(qū)和渤海解放區(qū),故道河床內的土地大部分墾為農田,幾十萬人在其中耕作生息。在這種情況下,如不先復堤而直接堵口,無異于再造一個黃泛區(qū)。況且黃河故道的堤壩工程在抗戰(zhàn)中遭到嚴重破壞,也急需修復。為此,中國共產黨一方面以大局為重,同意黃河堵口歸故計劃,另一方面提出了“先復堤、后堵口”的基本主張。而國民黨政府則以“拯救泛區(qū)人民于水火”為名,擬先復堵花園口黃河水門,使黃河歸故,陰謀再次以水代兵,水淹解放區(qū)。并下達了“寧停軍運,不停河運,限期完成,不成則殺”的命令,國防部長白崇禧親赴花園口工地督促施工。在此后一年多時間內,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共代表先后在開封、菏澤、南京、上海等地與國民黨當局和聯(lián)合國善后救濟總署的代表進行了十數次有理有節(jié)的談判,盡量推遲堵口計劃,為下游復堤和移民安置贏得了時間。

    1947年3月15日,花園口堵口合龍,黃河隨即回歸故道。如今,在當年扒口、堵口的地方,有兩座六角的琉璃瓦紀念亭相對而立,俗稱“八卦亭”,亭內各有六面柱體石碑。西碑亭為國民黨于1946年所立,東碑亭為共產黨于1997年7月所立。碑文詳細記載了花園口扒口到堵復的史實。這兩座碑亭,記錄的是同一件事,但說法各一,誰是誰非,孰真孰假,歷史已經作出了公正的判斷。

    黃河安瀾是在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實現的。多災多難的花園口由于其特殊的地位,建國后成了治黃工程的重要樞紐。1952年10月31日,新中國成立不久,日理萬機的毛澤東主席來河南視察黃河,在距花園口不遠的邙山頭小頂山上,發(fā)出了“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”的號召。之后,鄧小平、江澤民、朱镕基、胡錦濤、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曾親臨花園口,視察并部署黃河防汛與治理工作。

    1954年,由省水利廳、黃委會、河務局共同組成力量,建立了引黃淤灌管理局和淤灌工程處,先后在花園口修建了4座引黃閘和提灌工程。昔日肆意橫流的黃河水,被有序引入土地,在這里旱田改水田試種水稻成功,黃河灌區(qū),自此有了“風吹稻花香兩岸”的田園風光。

    “九曲黃河萬里沙,浪淘風簸自天涯。如今直上銀河去,同到牽?椗。”進入新時代后,作為黃河悲傷與安瀾見證者的花園口,憑借其厚重的歷史文化和獨特的區(qū)位優(yōu)勢,按照“濱河生態(tài)健康城”的發(fā)展定位,持續(xù)打造“鄭州北大門,和諧宜居地”的靚麗新名片:京水大廟東崗合村并城順利回遷、四環(huán)快速化工程建設緊鑼密鼓、環(huán)境整治提升如火如荼、賈魯河截污綠岸初見成效、千億級醫(yī)療健康產業(yè)園、京水民俗文化街和富力建業(yè)凱悅廣場等一大批重點項目先后落地……如今的花園口,綠蔭掩映、花木爭榮、稻米飄香、魚躍河塘、美景如畫、產業(yè)新榮,宜人宜業(yè)宜居宜游,是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(xiāng)、文明窗口和幸福之地。歷經千年滄桑的花園口,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黃河岸邊,煥發(fā)出讓世界矚目的耀眼光芒,亦必將在未來的歷史畫卷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。

    [編輯:曹艷平    審核:劉曼]
    推薦


    掃此碼可在移動端打開本頁